English

春风涌动开发潮

走进西部①
2000-08-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西部采访组:陈宗立、高建进、刘鹏、马振华 潘剑凯、余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世纪之交,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如平地春雷,一时间,西部为世人所瞩目;西部大开发成为全国人民的热门话题。西部人民是如何认识和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近日,本报专门抽调记者组成采访组赴西部采访。实践证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她所作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既代表了西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又体现了西部和全国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西部人民不愧是伟大的人民,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斗争中,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着惊天动地的业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将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要将这一决策变为西部大开发的美好现实,首先要使全国人民特别是西部的广大干部群众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认识了,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就会自觉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本地区的大开发。而当全国人民特别是西部的广大干部群众都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冲天的干劲和科学的头脑开发西部时,西部的前景就一片光明,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西部首先就“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进行了采访。我们感到,西部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是那样的深邃,他们不仅将西部大开发看作是自己的翻身工程、致富工程,更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全面复兴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既决心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全力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又深知西部大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已做好了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他们是这样看待西部大开发的,也是这样积极热情投身到西部大开发中的!

这一点,我们在采访的第一站、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感受得特别真切。

一到延安,我们立即被城内火热的工地所吸引。延河岸边,十几台挖掘机挖开了一条十几米深的沟。数百名工人正在沟内紧张地焊接一条直径一米的排污管道;宝塔山下,旧城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十几台百米高的大吊车正轻舒钢臂,将一罐罐混凝土浇铸在十几栋在建的高楼上。

城内涌动着开发潮,城外也荡漾着开发热。富有革命传统的延安大学,数千名师生自发举办各种研讨会,积极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毛主席工作过的枣园村,村委会决定在毛主席故居前建一条旅游街,以迎接更多的人来这里瞻仰学习;革命烈士刘志丹的故乡志丹县,十几万农民主动退耕还林还草,决心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秀美山川。

据介绍,仅延安市的一个宝塔区,今年就有开发项目一百多个,分别是去年和前年的1.3倍和1.8倍。

我们深为延安的开发热所感动。市长王侠说,这热首先源于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强劲春风,源于党的三代领导人对西部、对延安的亲切关怀。她说,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了十几年,他们十分关心延安的经济建设,亲自提议在延安建了钢铁厂、毛纺厂、火电厂,奠定了延安的工业基础;邓小平同志也在延安生活过战斗过,他从一个穷国、大国发展经济的实际出发,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努力使东部先发展起来,积极为西部发展积蓄力量。江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直把东、西部协调发展作为全党重要的经济指导思想,对西部倾注了极大的关怀。以延安为例,早在1989年9月,江总书记在他担任总书记83天时就来到延安。他下工厂,访农家,叮嘱我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把延安建设好。1997年夏,江总书记又在一份反映延安、榆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报告中批示要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对延安的生态建设提出殷切希望。1996年6月,江总书记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区国企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审视了东、西部发展的状况后,发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伟大号召,并说这是全党的大事,全国人民的大事。

西部大开发是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共同心愿,也是西部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

特别令我们惊喜的是:西部的广大干部群众不仅认识到了西部大开发的政治意义,更认识到了西部大开发的经济价值。他们认为:西部大开发是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极好机会;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难得机遇。他们纷纷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推进本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开发盐湖钾肥就是青海各族人民建设新青海的重要举措。

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西部地区,是察尔汗盐湖、昆依托盐湖、马海盐湖、大浪滩盐湖的统称。湖内钾盐探明储量达四亿多万吨,占全国总探明储量的90%,其中80%为优质卤水矿,不仅易于开采,且成本较低。另外湖内还伴生有镁、锂、锶、铀等20多种稀有金属。80年代中期,国家曾在格尔木市附近建了一个钾肥厂,以后虽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但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次西部大开发,国家拟大规模开发盐湖钾肥。分两期工程投巨资建设三个年产量100万吨的钾肥厂。届时,青海年钾肥生产能力将达270万吨;被喻为“不毛之地”、“死亡之海”的柴达木盆地将成为世界闻名的钾肥生产基地。随着钾肥基地的建设,一大批相关建设项目相继上马,仅目前就有:国家投资7亿元的宁格铁路改造工程、投资11亿元的青藏公路宁格段改造工程、投资10亿元的330万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和投资10亿元的固沙种草生态建设工程。而随着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的迅速建设与发展,柴达木盆地将崛起一批现代化新兴城市,居住在这里的蒙、藏、回、汉等各族人民将告别落后贫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像东部人一样过上文明富裕的都市生活。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丰富,而人才、资金匮乏。区党委、区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与经济发达的福建省合作,开发宁夏的宝贵资源。目前两省区已合作开发了154个项目。不仅福建的资金、人才、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宁夏也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宁夏曾以贫穷落后闻名全国的西海固地区,目前就已形成了三大产业。淀粉产业:建起了五个大淀粉厂,年生产精淀粉7.3万吨,变性淀粉3.8万吨。不仅使当地的土豆有了出路,更使一大批农民靠土豆富起来。饲草产业:建立了鹭海草业等草业公司,牧草种植面积300多万亩,既促进了生态建设,又发展了设施养羊业。劳务输出产业:仅今春就有9000多劳务人员到福建从事第三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更培养出一批思想开放、敢闯敢干的技术人才。

甘肃省农业、旅游业前景广阔,但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省委、省政府根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形势,制定了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十大建设工程规划。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十大工程的实施,甘肃的钢铁市场、建材市场、种子苗木市场将空前活跃。这不仅可以拉动甘肃的钢铁业、建材业、畜牧业快速发展,更可使甘肃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从而使甘肃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旅游大省、畜牧业大省。

四川省工业基础雄厚,但技术装备落后。省委、省政府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努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到2005年全省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的先进水平,并形成以水电、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为代表的高水平支柱产业。随着这些支柱产业的形成,四川将成为我国著名的水电能源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钒钛生产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和饮料食品工业基地,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排头兵、带头人。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西部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共同特征。虽然有的产业仅仅播下了一粒种子,有的仅仅是一个幼芽,但沐浴着西部大开发春风雨露,种子一定会发芽,幼芽一定会生根、开花。而当这些种子、幼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时,崛起的就不仅仅是西部地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成果也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表现在东、西部人民同心同德开发西部,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化意识酿造出来的“西部精神”。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正是中华民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标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